针对结党之习,主张处今之时,但当著书,不必讲学,此去名务实之论(《与友人论父在为母齐衰期书》)。
(完) 受访者简介: 郭齐勇,湖北武汉人,1947年生,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,国学院荣誉院长,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,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。中新社记者:您曾指出,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,也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等问题。
中新社记者:儒家德治思想至今影响中国政治发展。过去人们习惯说吃人的礼教、礼制,现在看来也需要重新检讨。之所以成为治世之智慧,是因为儒家看到仅靠法律,特别是早期的刑罚,不能成为治世之道,还应启发人(首先是君臣)内在的良知良能(孟子),或通过教育与训导,学习遵守社会规范(荀子)。儒家这一主张,代表着百姓的需求,即在维护一定时空政治秩序的前提下,使其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休养生息。长期以来,儒家强调德主刑辅
依彼诸相立瓶等名,此如是、此不异,是名为名。若过世俗言名遍计所执自性相事,亦不可得。正义这个词语,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。
那么,它的基本的理论依据,是孔孟关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,特别是孟子的一个基本的理论结构。但是,如果他对孩子没有爱,没有父爱,我们仍然可以质疑他:你配称为父亲吗?你是父亲吗?如果没有爱,如果没有父爱的显现,这个男人即便生了这个孩子,也不是父亲。我不认为基督教能够拯救我们。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可以说:礼是永恒的、是普遍的。
但是,划分的结果,是把人和人之间区隔开来。所以,对儒家、孔子对礼的态度,我们还必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。
[55]《庄子·内篇·养生主》。然后到了汉代、到了汉儒那里,才成为了儒家的经典之首。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礼乐文化,我们始终重视礼乐、强调礼乐。显然,我们说的是假话,是谎话,但是,这个时候,这样的谎话、这样的假话恰恰体现了我们对他的爱,对他的关心。
今天讲第三个大的问题:生活儒学的境界理论——精神境界的理论。生生就意味着生之又生。但凡一个东西,你去思之、议之,你去想它、说它的时候,它当然就在你的生活之中,因为它就在你的心中,而你就在生活之中。像我们山东人喝酒的礼仪,谁是领导、谁是嘉宾……主陪、副陪……是吧?它反映的是一套人际关系。
我们把justice翻译成正义——汉语的正义。儒家所关心的是价值问题,说白了,儒家所关心的是一个群体,它的秩序——群体生存的秩序,群体生活的规则。
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有这样一种对小孩子的朴素的情感教育、艺术教育就够了。举个例子来讲,如果我们有一个亲人、或一个朋友,他被医生诊断得了癌症,那么,这个医生不愿意告诉他,怕他有思想负担,然后偷偷地告诉我们,说:你这个亲人或者朋友,他现在是肝癌晚期了。
为什么有救济这个词呢?要救——要拯救,就是要把他渡到、或者济到对岸去。那么,这个所谓大变局,其实用今天的话语来讲,就是社会转型。前面讲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这些,大家注意,孔子把它放在第一位。而成于乐,那就不同了:最终的成人、甚至成为圣人,这所对应的是境界论当中的自如的境界,它所对应的是孔子讲的、夫子自道的最后三句话: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,似乎是说,我们对一套规矩、对一套社会规范、对一套社会规则,因为太熟悉了,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,自然而然就顺着它去做。这和我们说的聖字是一样的结构,但是有一个区别:赫尔墨斯所倾听的是宙斯的声音。
这个历史的著作,它主要的内容,是记载了虞、夏、商、周历代的历史的文档、历史的文献。人生可能有四个境界:第一,自然境界。
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,它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、神学文化是很不同的。问神,怎么问呢?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什么呢?龟卜。
那么,所有一切事物,我们会发现,它的客观实在性,我们相信,但是没法证明、也没法证实。什么生呢?就是《周易》的生生之谓易[75]。
不仅如此,当我们讲形而上者的时候,它已经是一种存在者、一种物,一种对象化的东西。那么,具体来讲,《周易》大传——哲学化的《周易》大传,它所涉及的内容有两个层面。因为它是涵盖万物、一切东西的,所以它本身不是一个东西,不是一个物。因此,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,这样的平等就像兄弟之间的关系一样,这样的情感就像兄弟之间的情感一样。
比如说,我们容易想到孟子的一句话:亲亲,仁也。进一步讲,这个存在的存,它最早的含义,还有一种用法,这种用法就跟情感有关。
[22] 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:正义原则是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本质原则。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生活儒学 。
[77]见《荀子·乐论》:乐合同,礼别异。那么,比起这个至上神来讲,我们现实世界当中的每一个人,我们的灵魂,如果你不到对岸、彼岸去,你也不能永恒,你是速朽的、很快就要毁灭的。
而孔子说的圣人所倾听的不是宙斯的声音,也不是老天爷的声音,天何言哉,他倾听的是天命——天道的无声的言说。之所以出现这些偏差,就在于对儒家所谓的礼认识不清,对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的认识不足。这是存在的存字的最基本的含义:人和草木共在。我和他们发生论战,是我反对这样做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显然,这是更高的境界,比那个自发境界、自为境界更高的境界,我把它概括为自如的境界,达到了一个挥洒自如、收放自如的状态,不假思索的状态。古代那个房子,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院子,院子有一个大门。
所以,刚才提到,荀子把义叫作正义。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[50],这就是孔子所学。
换句话说,古代儒家的形上学、形下学之间是不可分割的。[30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孟子与墨家的辩论。